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范 围:
  • banner
  • banner
 
梁柱加固
结构检测
租赁检测
抗震检测
危房检测
网吧检测
火灾检测
酒店开业前检测
幼儿园检测

深圳固安科房屋安全检测有限公司

谭先生:13926587839

座  机:0755-29467626

网  址:www.szgak.com

地  址: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高峰社区钓鱼台工业区办公楼5层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八大误区,你中了几个?
   
 

混凝土,这一建筑工程的基石,承载着整个工程的重量与期望。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稳固性、耐久性以及使用寿命。而在确保混凝土质量的过程中,浇水养护这一环节尤为关键。它如同呵护婴儿般细腻,需要我们对混凝土进行适时的照料,以确保其强度的发展,防止开裂等问题的出现。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混凝土浇水养护的实施往往陷入误区。这些误区可能源于对养护目的的不明确,对养护时间的把握不当,或是对养护方式的误解。本文砼界张博将逐一剖析这些误区,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科学、实用的养护方法,以帮助施工人员走出误区,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与性能。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施工人员对混凝土浇水养护工作的重视,明确正确的养护理念和方法,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误区之一: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目的,
只是为了水泥水化的需要!

在混凝土浇筑成型之后,我们通常会采取覆盖浇水的方式来保持其表面的湿润状态。这种做法的确有助于满足水泥水化的需求,但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远不止于此。为了防止养护水的急剧蒸发,我们还需要使用塑料薄膜、麻袋片或草袋等材料进行覆盖,这些措施同样重要。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混凝土的养护是一个更为广泛且深刻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水泥水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混凝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能够保持合适的最高温度、内外温差以及表面与环境大气的温差。同时,适当的降温速率和升温速率也是混凝土养护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将混凝土浇水养护的目的仅仅归结为水泥水化的需要,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考虑混凝土养护的各种要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使用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误区之二: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最迟
开始时间是浇筑成型后的12h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下文简称《质量规范》)明确规定了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重要步骤:在12小时之内必须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并进行保湿养护。这一规定是确保混凝土质量、预防开裂的关键措施。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一规定往往被施工人员误解。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12小时内开始浇水养护,就符合了规范要求。

这种误解在工地上屡见不鲜,技术人员时常需要催促施工人员及时进行养护浇水。然而,有时却会听到这样的回应:“混凝土浇筑完成才几个小时,距离规定的12小时还有一段时间呢,不用那么着急。”这种心态忽视了混凝土早期养护的重要性,可能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水泥和混凝土技术的持续革新与进步,近年来高性能混凝土、早强混凝土、高强混凝土以及预拌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新型混凝土材料具备较高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水泥强度等级,同时水泥用量也相对较大,早期强度发展迅速,水灰比较低等特点。

然而,正是这些特性使得新型混凝土在温度变形、干缩变形以及自收缩变形方面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变化。因此,混凝土开裂问题在实际工程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

值得注意的是,浇水养护时间的延迟是导致混凝土早期开裂的重要原因之一。过迟的浇水养护会使得混凝土表面迅速失水,产生较大的干缩应力,当干缩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会导致开裂。此外,过早的失去水分还会影响水泥的水化进程,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施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的浇水养护工作,确保在适当的时间内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保湿养护。通过合理的养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的开裂风险,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同时,施工人员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特点,以便在实际工程中更好地应用这些材料,推动混凝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多年前,在建筑施工现场,我们常遇到的是流动性较强的塑性混凝土。这类混凝土不仅浇筑体积相对较小,而且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水泥强度等级都偏低。由于水泥用量较少,其早期水化程度并不高,干缩变形也较小,且不存在自收缩现象。因此,在那种情境下,对于这类塑性混凝土而言,浇筑完成后12小时内进行浇水养护是相对适宜的做法。

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传统的塑性混凝土相比,现代混凝土往往具有更高的强度等级、更复杂的水泥配比以及更多的添加剂使用。这些变化使得现代混凝土在早期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更为敏感,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开裂等质量问题。

因此,对于现代混凝土而言,如果浇水养护时间过迟,将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从而产生干缩裂缝。这些裂缝不仅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还可能对其整体强度和耐久性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混凝土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浇水养护时间,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误区之三:
混凝土的浇水养护
时间越长越好?

《质量规范》对于使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明确规定了浇水养护的最少时间不得少于7天;而对于那些掺用了缓凝型外加剂或具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最少时间则延长至不少于14天。这一规定确保了混凝土在初期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以支持其水泥水化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指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质量规范》仅规定了浇水养护的最少时间,却并未明确指出最佳的持续养护时间或最长养护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实际施工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和挑战。实际上,浇水养护时间的长短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过长的浇水养护时间会导致水泥过度水化,这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但同时也增大了其不可逆收缩。当水泥颗粒完全水化时,所生成的水泥凝胶会使混凝土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开裂。因此,混凝土中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未水化水泥颗粒或其他惰性物质来稳定其体积,防止过度收缩。

在现代水泥和混凝土技术的背景下,“恰到适时”的浇水养护显得尤为重要。那种盲目延长浇水养护时间以“加强养护”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混凝土的具体性能要求、环境条件以及施工进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浇水养护的时间、频率和量,以确保混凝土能够在最佳状态下完成其硬化和强度发展过程。

养护后的干燥时间(d)

干缩率(X10-
湿养护7d
湿养护14d湿养护28d
7144
140
153
14
226210
218
28
337
314
318
56
447
423
412
112
498
506
492

经过严格的试验验证,我们发现标准养护7天与标准养护14天的混凝土在各龄期的干缩表现上基本保持一致,如表1所详细展示的数据。这表明,过长时间的养护并不会进一步显著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实际上,当进行超出必要时间的浇水养护时,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化物的不断增多,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混凝土的收缩。

长时间的湿润养护并不能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的干缩,尽管它可能会稍微推迟收缩的开始时间,但整体影响相当有限。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单纯延长浇水养护时间并非一个有效的策略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相反,更科学的养护方法应该综合考虑混凝土的材料特性、环境条件以及工程需求,以确定最佳的养护时间和方式。

水胶比
时间(d)
0.70
90
0.60
28
0.457

“恰到适时”的养护时间是一个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混凝土的组成材料、配合比、环境温湿度、风速以及所采用的养护方法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混凝土的性能发展和最终质量。

当混凝土的水胶比较低时,其内部的自由水较少,因此需要及时从外部补充水分以确保水化反应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浇水养护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因为混凝土对水的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即使养护时间较短,也需要确保混凝土表面充分湿润,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的开裂。

相反,当水胶比较大时,混凝土中的自由水较多。如果处于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湿养护的影响可能不那么显著,但仍然需要相对较长的养护时间来确保混凝土的渗透性稳定。这是因为在高湿环境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速度较慢,但内部的水化反应仍在进行,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达到稳定的渗透性。

如果水胶比较大但处于相对湿度较小的地区,湿养护同样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环境干燥,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很容易蒸发,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浇水养护以保持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可随意缩短,否则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和强度降低。

对于掺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来说,由于其水胶比较小,表面的吸附水容易蒸发。这些掺合料的反应速度较慢,因此其抗裂作用和强度增长在低水胶比条件下更加依赖充分的浇水养护。在这种情况下,浇水养护不仅要充分而且时间也要相对较长,以确保掺合料的有效作用和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此外,对于掺有缓凝型外加剂以及对抗渗有要求的混凝土来说,《质量规范》已经明确要求延长浇水养护时间。这是因为这些特殊成分和性能要求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

目前关于混凝土养护方面的科研资料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总结工作。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混凝土的性能和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指导混凝土施工和养护实践。表2所列出的保湿养护时间是从渗透性角度考虑的一个参考指标,但具体的养护时间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确定。

误区之四:
混凝土才终凝,表面还湿湿的,
不着急浇水养护!

随着水泥和混凝土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个新兴的问题逐渐浮现——混凝土的早期开裂。这一问题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混凝土以及高早强混凝土中尤为突出,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应用的关键难题。而深入探究其开裂的根源,我们发现自收缩与温度收缩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混凝土自收缩的大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水泥石内部的自干燥程度、水泥石的弹性模量以及徐变系数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初凝后的前24小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相对较低,而徐变系数较大。在这一关键时期,自干燥程度成为影响自收缩的主导因素。

为了有效应对混凝土的早期自收缩问题,对其进行及时的湿养护至关重要。当混凝土初凝时,对其表面进行湿养护可以使养护水与混凝土中的毛细管孔内的水分形成连续的水分通道。这种水分的连续补给为混凝土内部的胶凝材料提供了必要的水化条件。随着胶凝材料的进一步水化,混凝土的毛细孔逐渐细化。当毛细孔壁的阻力增大到超过水的表面张力时,水分无法继续向混凝土内部迁移,这时湿养护的补水作用才会停止。

由此可见,早期浇水养护对于抑制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合理的湿养护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自收缩程度,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早期浇水养护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养护方案。

混凝土的自收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从其初凝时刻起便悄然发生。这种自收缩在早期阶段发展尤为迅速,大部分收缩在24小时之内便已完成,之后其速率会迅速衰减。其自收缩的值可达到(0.025~0.050)×10-3的范围,且这一数值会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增大,同时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也会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混凝土强度的不断增长,其极限拉应变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在混凝土成型后的短短2小时内,其极限拉应变可高达4.0×10-3,然而这一数值在6至12小时内会急剧下降至0.04×10-3,标志着混凝土进入了开裂的高风险期。

然而,按照传统的《质量规范》要求,对于塑性混凝土的养护,往往是在浇筑完毕后的12小时以内开始浇水养护。但这样的时间设置显然已经远远滞后于混凝土开裂的危险期。因此,规范中所规定的最迟开始浇水养护时间在现代混凝土的养护实践中已不再适用。

遗憾的是,仍有许多人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混凝土的浇水养护只要在浇筑完成后的12小时内开始即可,这个时间窗口似乎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然而,这种认识和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混凝土自收缩和开裂风险的早期快速发展,从而可能对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严重影响。

混凝土的早高强特性常被视作其早期开裂的内部诱因。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外部因素时,不难发现浇水养护的滞后以及表面水分迅速蒸发后的补水不足或中断,同样构成了混凝土早期开裂的重要外因。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混凝土早期开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浇水养护的时机。将开始浇水养护的时间大幅提前显得尤为必要,这样可以确保混凝土表面在水分向外蒸发时能得到及时的补给。换言之,我们应当遵循“尽早及时”的浇水养护原则。

具体而言,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到其初凝阶段,我们就需要密切关注浇水养护的实施。此时的浇水应以不破坏混凝土表面为前提,尽可能早地进行,从而确保混凝土在早期阶段就具备充足的补水条件。这里特别要强调“尽早”二字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混凝土在塑性收缩、自收缩和干缩等多重作用下发生开裂。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可以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提供有力保障。

误区之五:
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最好是大水猛浇,
这样补水才能充分彻底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的覆盖措施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有效防止养护水的急剧蒸发,从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还能在降温阶段减缓水泥水化热的迅速散失,确保混凝土断面上维持适宜的温度梯度。这一举措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人为了节省覆盖材料,采取了不恰当的养护方法。他们不仅没有对混凝土进行必要的覆盖,反而使用大压力水猛烈浇灌。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容易对混凝土表面造成冲刷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压力水流经混凝土表面时,会迅速带走其热量,导致表面温度急剧下降。如果恰逢混凝土水化热的高峰期,且养护水与混凝土表面存在较大的温差,那么混凝土可能会因温度骤降而遭受“热震”效应,进而引发表面开裂。

此外,养护浇水的过程必须保持连续稳定,不可时断时续。反复中断浇水会造成混凝土多次经历“热震”,从而加剧开裂的风险。因此,适宜的浇水养护方法应该是采用小水漫淋的方式,既能保证混凝土得到充分的湿润养护,又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误区之六:
为了加速混凝土的硬化,
养护阶段只保温而不进行冷却降温处理

混凝土的初始浇筑温度构成了其后续最高温度的重要基石。在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时,若能有效地实施冷却降温措施,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其内部的最高温度峰值,还能相应地减少混凝土的致裂温度,从而降低开裂风险。因此,针对塑性状态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冷却处理,被视为预防混凝土开裂的高效策略之一。

然而,当混凝土开始硬化并产生拉应力,直至其达到最高温度的整个阶段,冷却处理需要更为谨慎。尽管此阶段的冷却措施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致裂温度,但向混凝土表面浇灌过低温度的冷却水,可能会引发混凝土内部温度梯度的急剧增加,进而产生所谓的“热震”现象。这种热震效应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开裂,从而影响其整体结构和耐久性。

因此,在这一关键阶段,对混凝土进行冷却处理和浇水养护时必须格外小心。建议在混凝土内部尚未产生拉应力之前,就及时采取适当的冷却措施,以预防温度骤升引发的表面开裂风险。通过科学合理的冷却策略和细致的养护管理,可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长期性能。

误区之七:
保温覆盖从浇水覆盖时就开始,
不知何时开始才对!

通过综合分析以上所述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在混凝土达到水泥水化作用的最高温度之前,应重点确保其处于有效的散热阶段。这一阶段的散热过程对于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和致裂温度至关重要。然而,如果在浇水养护和覆盖措施开始之前过早地实施保温措施,不仅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和致裂温度上升,增加开裂的风险。因此,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正确的保温时间应该从混凝土开始降温的阶段开始,而不宜提前。

在混凝土的降温阶段,实施保温措施至关重要,这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保温能够显著减少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失,从而有效减小断面上的温度梯度。这种温度梯度的减小有助于降低混凝土内部因温差产生的热应力,进而减少开裂的风险。

其次,通过延缓混凝土的散热时间,保温措施为混凝土提供了更充分的时间来发挥其强度增长的潜力。在这一过程中,混凝土的松弛和徐变特性得以充分展现,这有助于内部拉应力的相应减小。同时,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其抗拉性能相较于抗压性能会有更快的提升。这种抗拉性能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混凝土抵抗开裂的能力,从而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开裂现象的发生。

混凝土表层的温度梯度是影响其表面裂缝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大气环境温度的微小变化,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都会对混凝土内部造成显著的温度梯度影响。这种温度梯度不仅受到大气环境温度变化幅度的影响,更与其变化的速率密切相关。当环境温度急剧变化时,混凝土表面与大气之间的温差也会迅速变化,导致混凝土表层形成陡峭的温度梯度。相反,当环境温度变化平缓时,混凝土表面与大气之间的温差变化也会相对缓慢,形成的温度梯度则较为平缓。

工程实践已经证明,温度变化是混凝土结构所承受的一种重要且复杂的荷载。温度梯度的陡峭程度可以视为对混凝土施加荷载的速度,对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产生深远影响。当气温急剧下降时,相当于对混凝土进行了快速加荷,这会导致混凝土的拉应力和弹性模量迅速增加,而其极限拉伸能力则相应减小,使得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显著减弱。相反,当气温缓慢下降时,可以视为对混凝土进行了慢速加荷,这会导致混凝土的拉应力和弹性模量比快速加荷时有所减少,而其极限拉伸能力则有所增加。因此,在气温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混凝土内外约束度的增加会更加显著,无论是以外部约束为主的结构还是以内部约束为主的结构,都容易受到开裂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论外界环境温度的高低,即无论春夏秋冬,气温如何变化,对混凝土进行保温养护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保温养护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表面的温度,还能够确保混凝土内部温度得以平稳缓慢地下降。通过这种方式,混凝土内外温差以及表面与大气环境之间的温差都得到了显著减小。因此,“外保温内缓降”的养护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并在防止和减少混凝土开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养护方法不仅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也进一步保障了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误区之八:
不根据混凝土所处具体实际情况,
生搬硬套规范规定!

为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人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技术指标进行控制,这些指标包括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内外温差、表面与环境温差、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等。其中,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是一个关键参数,一般认为其不宜超过25℃,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表面与环境大气之间的温差也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不应大于20℃,以避免因温差过大而产生的热应力导致裂缝的形成。

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关于温差控制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规范认为内外温差和表面与环境温差都不应大于25℃;有的则认为不应超过30℃;还有的规定为不应大于15℃。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凝土表面淋水或拆模时,可能会引起瞬时温差的变化,这种瞬时温差一般也不宜超过15℃,以避免对混凝土结构造成不良影响。

工程实践中的经验表明,虽然有些工程的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了25℃,但结构并未出现开裂现象;而有些工程尽管内外温差控制在20℃以内,但仍然出现了混凝土开裂的情况。这些实例说明,温差控制虽然重要,但并非唯一决定混凝土开裂与否的因素。因此,在修订后的《质量规范》中,对于温差控制未作出硬性规定,而是强调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重要性,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

与此同时,关于每天降温速率的具体控制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工程要求、环境条件以及混凝土材料特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这一指标的变化。有的观点认为,为确保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每天的降温速率不应超过3℃;而有的则更为严格,认为应控制在2℃以内;甚至还有更为谨慎的观点提出,每天的降温速率不应大于1.5℃。

出现上述技术数据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尽管部分数据来源于规范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规范本身存在问题。混凝土材料的组成具有随机性、多样性、多相性,而混凝土本身也呈现非均质性。此外,施工质量的不同也会对数据产生影响。因此,在技术数据的呈现上出现一些差异并不足为奇。

这也提醒现场的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不能盲目遵循规范条文,而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特别是在温度控制等关键技术上,更需要灵活应对,避免生硬地套用规范。通过深入了解和把握混凝土材料的特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变量,技术人员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温度,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END

总的来说,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是确保混凝土质量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正确实施这一环节,避免陷入各种可能的误区。每个工程的具体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这些具体情况,精心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浇水养护方案。这样的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到混凝土的特性、环境条件、施工进度以及最终的使用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使用寿命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设计预期。通过精心的养护,我们不仅能够保障工程的质量,还能为未来的使用和维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站首页|公司简介|服务项目|企业文化|公司资质|领导致辞|新闻动态|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www.szga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手机版  备案号:粤ICP备16114291号-1